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8月1日,是中国科学院建院伊始组建的研究所之一。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考古研究所归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田野考古为基础,应用包括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内的各种方法,并结合古代文献,揭示中国史前及各历史时期不同类型文化遗存的内涵、特征、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对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行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探讨古代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和规律。同时,开展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
目前下设业务机构有:史前考古研究室、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汉唐考古研究室、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科技考古中心、考古资料信息中心、考古杂志社。另在西安设有研究室,在洛阳和安阳设有工作站。主管的研究中心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公共考古中心,国外考古研究中心等,挂靠的学术团体有中国考古学会。
第一任所长由郑振铎担任,副所长为梁思永和夏鼐。此后由尹达和夏鼐分别任所长。自1982年以来历任所长为王仲殊(1982年始)、徐苹芳(1988年始)、任式楠(1992年始)、刘庆柱(1998年始)。现任所长为王巍(2006年始)。
建所以来,先后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200多个市、县开展田野考古工作。1977年以前,为开拓新中国的考古事业,建立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承担着全国各地的学术性考古发掘与研究任务。先后发掘了陕西西安半坡、河南陕县庙底沟、湖北京山屈家岭、青海乐都柳湾、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殷墟、陕西沣镐、洛阳东周城、西安汉长安城、河北满城汉墓、河南汉魏洛阳城、西安隋大兴唐长安城、河南隋唐洛阳城、北京元大都、明定陵等一大批重要遗址及陵墓。
1952年,与文化部共同支持北京大学历史系创办考古专业,又于1952~1955年与文化部、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4期全国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之后,陆续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考古发掘、研究人员。
1977年以来,围绕中国史前史的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夏商周三代历史研究的空白、中国封建帝国的形成与发展特点,以及边疆地区研究热点问题等,开展一系列田野工作。在大规模的考古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近200处涉及中国历史重大课题的大遗址和都城址,以及大型墓地与王陵进行持续的大规模发掘。1994年以来,还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考古研究部门和高校合作开展中国田野考古工作。并与20多个国家的学术机构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接待外国学者来访千余人次,派出700余人次在国外讲学、考察、出席国际会议等。2000、2002年派遣考古发掘队前往德国、俄罗斯等国家进行田野考古工作。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支援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及有关地方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参加我国在欧、美、日本举办的大型文物展览;还与安阳市政府共建了殷墟博物馆及新近成立中国文字博物馆。
在考古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中,集中并涌现了一批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大家,如学术界所熟知的夏鼐先生、梁思永先生、尹达先生、徐旭生先生、郭宝钧先生、黄文弼先生、陈梦家先生、苏秉琦先生等。从建所至今有夏鼐等8人先后接受外国国家级最高学术机构荣誉称号。
建所至今已发表论文近6000余篇、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和研究专著300多种。承担完成的国家项目50多项,院项目20多项,委托交办项目10多项,其中6项获国家级奖,40多项获院级奖,16项获学科专项奖(夏鼐、郭沫若奖),近10项获全国文博考古最佳图书奖。大型综合性研究著作有《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考古学?两周卷》等;集成性著作有《殷周金文集成》等。
我所历来注重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图书资料基础建设和学术刊物与专刊的编辑出版。自1959年筹建碳十四年代测定实验室和常量分析化学实验室以来的发展,1995年组建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自2008年起,更名为科技考古中心)后又开拓了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等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所藏各种图书24万册,形成我国考古学图书品类齐全的考古学文献资料中心。主办《考古学报》、《考古》等期刊,《中国考古学》(英文版)是我国目前发行的唯一一种英文考古学杂志。
自1978年以来招收培养了130多位研究生,1996年起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已招收8位博士后,出站5位,完成的研究课题涉及石器微痕研究、古人类食物结构研究、夏商周年代框架、商周青铜器制作工艺、中日宫城池苑比较研究等方面。接收的日本、韩国等国家高级研修生近10名。
一 史前考古研究室
1953年新石器时代研究组,由尹达任组长。1978年称为原始社会研究室,先后由安志敏、谢端琚、杨虎、吴耀利、傅宪国任主任。研究领域是探索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渊流,文化的类型、分期、分布及社会经济形态;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过程,研究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起源及与史前史相关问题。现设有河南队、新砦队、山东队、安徽队、甘青队、湖北队、陕西队、华南一队、三峡队和东北队10个田野工作队。发掘的主要遗址有河南陕县庙底沟、新郑裴李岗、郏县水泉、临汝中山寨,山西沁水下川,山东临沂凤凰岭、平度东岳石村、胶县三里河、潍县姚官庄、曲阜西夏侯、兖州王因、临朐西朱封、滕县北辛与前掌大、聊城教场铺,安徽宿县小山口、蒙城尉迟寺,甘肃永靖张家嘴和姬家川、临夏大何庄和秦魏家、天水师赵村和西山坪、武山傅家门,青海乐都柳湾,民和胡李家和喇家,湖北均县朱家台、郧县青龙泉和大寺、枝江关庙山、黄梅陆墩和塞墩、枣阳雕龙碑,陕西西安半坡、临潼白家村、蓝田泄湖、宜川龙王辿,四川绵阳边堆山、广元中子铺,重庆巫山双堰塘和琵琶洲,广西邕宁顶蛳山、南宁豹子头、临桂大岩、桂林甑皮岩、柳州鲤鱼嘴等。目前正在发掘的有灵宝北阳平和西坡,偃师灰嘴,新密新砦和辽宁大连长山岛小珠山遗址等遗址。
二 夏商周考古研究室
1953年称为商周研究组,由郭宝钧任组长。1978年称为商周研究室,先后由张长寿、殷玮璋、王巍、杜金鹏、许宏任主任。研究领域有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夏商周时期都城遗址、夏商周时期社会生活,以及夏商周时期中原文化与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关系。现下设6个田野工作队,主要是依托龙山时代的1座中心性城址和夏商周时期的7座重要城址进行发掘和研究工作。有山西队、二里头队、偃师商城队(河南二队)、安阳队、丰镐队、北京队。发掘了山西芮城东庄村、西王村,夏县东下冯,永济东王庄、南礼教,山西襄汾陶寺、大柴,临汾下靳,垣曲小赵,侯马晋国都城,临猗程村,河南洛阳东周王城、东干沟、西干沟、同乐寨、瞿家屯,临汝煤山,永城王油坊、黑堌堆,新密新砦,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安阳洹北商城与殷墟、商丘陕西长安沣镐,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遗址,并与北京大学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发掘了周原地区的云塘、齐镇高级宫庙遗址、庄李铸铜作坊和老堡子遗址。目前正在发掘的有山西襄汾陶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室还成立了古文字组,整理、研究小屯南地甲骨和花园庄东地甲骨。1996年以来,研究室积极参与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和“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工作。
三 汉唐考古研究室
考古研究所三个传统研究部门之一。1953年称为汉唐研究组,先有苏秉琦任组长,后有夏鼐副所长兼任组长。1978年以来至今先后由苏秉琦、徐苹芳、刘观民、刘庆柱、孟凡人、安家瑶、朱岩石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探索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和发展;研究汉唐历代都城的制度和状况;汉唐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古代中国与邻国的经济文化关系等。现下设8个田野工作队,西安汉长安城队、洛阳汉魏故城队、河北邺城队、扬州队、西安唐城队、洛阳唐城队、华南二队、内蒙古二队。发掘了汉长安城霸城门、西安门、直城门和宣平门,汉长安城南郊礼制群,武库、未央宫前殿、椒房殿、中央官署、少府(或其官署)、西南角楼,汉长安城制陶、冶铸、造币遗址;洛阳汉魏故城的东汉刑徒墓地,汉晋辟雍、灵台和明堂,北魏永宁寺,东汉墓园,北魏宣武帝景陵,宫城阊阖门遗址;河北邺南城朱明门、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邺北城南墙地下涵洞式城门、邺南城东魏北齐佛寺塔基、磁县北朝墓群63号墓、东魏元祐墓;扬州城唐代子城西北城角、罗城西门及涵洞、水渠,宋大城西门、北门和东门遗址;陕西西安大明宫及含元殿、麟德殿、玄武门、重玄门、丹凤门、太液池,兴庆宫,东市、西市、明德门、青龙寺、西明寺、圜丘、九成宫遗址;洛阳唐城及洛阳地区的东周、东汉、魏晋墓葬和遗址、隋唐墓葬与离宫;广州南越王宫城遗址;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杭州南宋临安城官窑遗址以及皇城遗址、北京元大都、汉杜陵寝殿、满城汉墓、西汉南越王墓、明定陵等历代陵墓、宁夏灵武窑址、福建建窑址、河北省徐水金元墓地等遗址和墓地。并与日本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合作发掘了汉长安城桂宫、唐长安城太液池遗址。目前正在进行勘探与发掘的有汉长安城长乐宫遗址,汉魏洛阳城都城遗址(中日合作)。
四 边疆民族宗教考古研究室
2002年成立,前身是成立于1999年的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先后由孟凡人、王仁湘担任主任。研究范围主要是从事边疆地区和古代宗教遗存(石窟寺)等方面的考古研究。以建立边疆地区相关考古学文化序列为首要学术目的;同时,通过对古代少数民族在边疆地区活动的遗迹考察研究,探讨不同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了解中原与边疆地区古代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探索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的凝聚历程,从更广阔的范围探究中国文明形成和演进的过程。目前,正在进行和规划进行的研究课题有新疆考古、北方草原(内蒙古东部)考古、吐蕃考古、宗教与石窟寺研究以及滇和夜郎考古、边疆地区新石器考古等内容。现下设3个田野工作队和佛教艺术考古组。有内蒙古一队、新疆队和西藏队。发掘有内蒙古敖汉旗小河西、西梁、榆树山、兴隆洼、兴隆沟、赵宝沟,大甸子、周家地,赤峰西水泉、蜘蛛山、夏家店、大山前,海拉尔谢尔塔拉遗址;新疆吉木萨尔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和静察吾乎沟墓地、轮台群巴克墓地、奇台五马场遗址、且末加瓦艾日克墓地、拜城多尕墓地、策勒地区佛寺遗址群、于田流水墓地;拉萨曲贡遗址、昌果沟遗址、邦嘎遗址和列山墓地、吐蕃墓地;参与了发掘云南耿马石佛洞遗址。
五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2007年1月24日成立,由杜金鹏任主任。宗旨是利用我所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学术资源和交流网络,建立一个考古发掘、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综合研究等多方面互动交流的研究平台,推动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主要任务是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与技术研究,承担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指导和配合古代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在业务人员中进行培训,传播最新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法规和方法,进行中外文化遗产保护学术交流,进行遗址保护信息库建设等。设有大遗址保护研究工作室、考古现场保护研究工作室、出土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工作室等部门。拟陆续建立古迹遗址保护规划研究工作室、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实验室等。承担的主要工作有根据国家文物局委托,推荐我国百处大遗址名单,并参与制定其保护规划纲要;参与编制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等多处著名大遗址的保护规划和保护展示方案;承担国家“考古移动实验室”、我院国情调研项目等。
六 科技考古中心
1995年在技术室、实验室、人骨组和动物骨骼组等研究和技术部门基础上成立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自2008年起,更名为科技考古中心)。先后由吴家安、袁靖任主任。2003年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六个重点研究室之一。宗旨主要是把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研究与考古学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野外勘探、调查及考古发掘所获取的各种资料和信息开展分析和研究,为研究古代社会开辟新的思路,提供新的方法,补充新的资料,阐述新的观点。并承担各种考古绘图和考古照相工作。现下设11个部门,考古勘探实验室、年代测定实验室、树轮分析室、环境考古实验室、人类学实验室、动物考古实验室、植物考古实验室、食性分析实验室、物质结构和成分分析实验室、以及考古绘图室和照相室。正在筹建古DNA实验室和AMS制样系统。已经完成的研究和工作涉及逐步确立多个自然科学相关学科在考古学中应用的方法及有关遥感考古、物探、年代学、人地关系、人骨、动植物遗存、陶器、青铜器的成分及制作技术、古代人类和动物的食性、GIS在考古中的应用等领域和多种期刊、专刊的考古绘图和照相。现在承担的任务主要有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国考古学的方法与技术”、“大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等多项省部级课题及绘图、照相等技术工作。
七 考古资料信息中心
考古研究所在成立之初设图书资料组,1978年改称图书资料室,1996年成立考古资料信息中心。1978年以来先后由王世民、乌恩、李健民、朱乃诚任主任。
考古资料信息中心藏中外文图书与期刊约24万多册(照片:图书库或阅览室)。以金石书籍、考古学论著、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图录、工具书,以及外国考古学名著和重要考古报告为主。藏现行中文期刊170余种、国外期刊130多种。长期进行中国考古学文献的收集、编篡,以及考古情报工作,出版了1949~1990年的《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三部,《中国考古学年鉴》23册(1984~2006,是承担的中国考古学会的工作任务)。历30多年的工作,至1994年出版了收器12000件的18卷《殷周金文集成》。收藏发掘出土文物约20万件,以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及骨角器为主,是说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发展状况与特点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2000年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建立中国考古学文献全文检索系统、考古学论文数据库,开展考古影像资料数字化和田野考古资料数字化。建立的中英文考古网是目前唯一一个中国考古网站,网站内容涵盖了最新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成果报道、学术研究最新动态等各方面的内容,日访问量达到1000多人次,推进了考古学的学术交流和学科的发展。
八 考古杂志社(考古编辑室)
1955年成立,负责编辑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与专刊。1978年以来先后由卢兆荫、刘勋、温明荣任主任。1997年在编辑室基础上成立考古杂志社,下设四个编辑部和一个综合部,负责《考古学报》、《考古》的编辑出版,以及《考古学集刊》、《中国考古学》(英文版)和考古学专刊的编辑。先后由白云翔、施劲松任社长。
九 西安研究室
考古研究所的京外派出分支机构。1954年设立于陕西省西安市。主要为长期在陕西省工作的沣镐考古队、汉长安城考古队、隋唐长安城考古队等田野工作队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同时也是考古所的京外研究基地之一。西安研究室包括考古资料室、文物库房、图书室等,目前正在建设新的考古资料馆。研究室主任先后为夏鼐、马得志、刘庆柱,现任主任为安家瑶。
十 洛阳工作站
考古研究所的京外派出分支机构。1954年设立于河南省洛阳市,主要为在河南省洛阳附近工作的偃师二里头考古队、偃师商城考古队、汉魏故城考古队、洛阳唐城考古队等田野工作队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同时成为考古所的京外研究基地之一。洛阳工作站包括博物馆、文物库房、图书室和会议室等。50年代建设的工作站的建筑设计,出自著名学者梁思成之手。站长先后为陈久恒、许景元、王岩、陈良伟,现任站长是钱国祥。
十一 安阳工作站
安阳工作站成立于1958年,系我所下设的京外研究机构之一,负责安阳地区以商代晚期都邑殷墟遗址为中心的考古发掘及资料整理,报告编写与研究工作。该站下设殷墟考古工作队、殷墟博物馆、工作站办公室等分支机构。现任站长是唐际根。
学术刊物
考古研究所现主办有《考古学报》、《考古》、《考古学集刊》和《中国考古学》(英文版)四种学术期刊,并编辑出版了150种考古学专刊。
一 《考古学报》
《考古学报》:前身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6年创刊的《田野考古学报》。1947~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并出版第2~4册,1951年由考古研究所编辑出版第5册。1953年改名《考古学报》,现为季刊。该刊是中国连续出版历史最长的考古学期刊,主要刊登田野考古发掘的中型报告和考古学长篇专题论文。至2007年12月共出版167期。1953年以来的历任主编为郑振铎、尹达、夏鼐、王仲殊、徐苹芳、任式楠、刘庆柱。
二 《考古》
《考古》:1955年创刊,原名《考古通讯》,1959年改名《考古》,现为月刊。该刊常设15个栏目,主要刊登田野考古发掘简报和考古学研究论文,以及科技考古的实验报告、学术动态和书评等。至2007年12月共出版483期。历任主编为夏鼐、安志敏、徐苹芳、乌恩、王巍。《考古》曾荣获“‘95优秀社科学术理论期刊奖”(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1995年、1999年、2002年、2006年),被评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1998年)、“双百期刊”(2001年)、“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社科期刊”(2003年)。
三 《考古学集刊》
1981年创刊,为不定期连续出版物。主要刊登田野考古发掘的中型报告、考古学研究论文,以及科技考古的实验报告等。自第16集始,以刊登本所的成果为主。至2006年已出版16集。历任主编为王仲殊、刘庆柱。
四 《中国考古学》(英文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简介】相关文章:
- 2020-02-24【院校资讯】2020年江苏师范大学关于公布疫情防控延期开学期间我校研究生招生咨询值班电话的通知
- 2020-02-24【院校资讯】2020年新疆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相关热点问题解答
- 2020-02-24【院校资讯】2020年天津商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各学院咨询联系方式
- 2020-02-24【院校资讯】2020年天津中医药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成绩公布后考生常见咨询问题总结性答复
- 2020-02-24【院校资讯】2020年中国矿业大学研招答疑
- 2020-02-23【院校资讯】2020年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招生若干问题答疑
网友关注
- 【院校资讯】四川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档案学
- 【院校资讯】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 【院校资讯】2020年电子科技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成绩查询及复试等事项的公告
- 【院校资讯】四川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 【院校资讯】四川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土地行政与房地产管理
- 【院校资讯】四川大学就业前景分析:会计学
- 【院校资讯】2020年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公告
- 【院校资讯】四川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应用心理学
精品推荐
- 2021考研管综逻辑300道推理题及答案(21)
- 2020考研管理类联考综合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试题及答案(网友版)
- 2020考研管综逻辑演绎推理类型试题及答案解析(查字典考研网版)
- 2020考研管综逻辑分析推理类型试题及答案解析(查字典考研网版)
- 2020考研管综初等数学算术部分试题解析及往年对比
- 2020考研管综初数条件充分性判断部分试题答案及解析(查字典考研网版)
- 2020考研管理类联考初数问题求解部分试题答案及解析(查字典考研网版)
- 2020考研管综初等数学数据分析部分试题解析及往年对比
- 2020考研管综初等数学平面图形部分试题解析及往年对比
- 2020考研管综初等数学空间几何体部分试题解析及往年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