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研究生院 >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研究生院简介 考研调剂 | 研招资讯 | 考研真题 | 考研流程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研究生院简介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声学所)成立于1964年,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的水声学研究室、空气声学研究室、超声学研究室和位于海南、上海、青岛的3个研究站。声学所是从事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

声学所在北京设有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噪声与振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声环境特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语言声学与内容理解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单元;在青岛建有北海研究站,在上海建有东海研究站,在海南建有南海研究站,在嘉兴市与地方政府共建了声学技术转移中心。声学所特色研究方向包括:水声物理与水声探测技术、环境声学与噪声控制技术、超声学与声学微机电技术、通信声学和语言语音信息处理技术、声学与数字系统集成技术、高性能网络与网络新媒体技术。声学所拥有包括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优秀科技和管理人才队伍,其中多人在国际组织和国家级专家委员会任职。声学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声学研究所定位是:主要致力于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学科的应用基础和高技术发展研究,围绕未来5到10年我国在海洋、安全、能源、生命健康和信息网络等领域的战略急需,着力破解与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相关的前瞻性重大科技难题与系统集成瓶颈,着力提升自主创新与竞争能力,取得创新性重大成果,引领学科发展方向,保持特色鲜明和不可替代研究所的地位,把声学所打造成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国内外一流的国立专业研究机构。

声学所在“创新2020”和“一三五”规划中明确了“三个重大突破”分别是:网络化信息观测技术、智能航行器和新媒体服务网络技术;“五个重点培育”分别是:减振降噪技术、海洋声学技术、深部钻测核心技术与系统集成、音频内容理解技术平台应用和先进医用声学技术。

声学所根据中科院“创新2020”规划与组织实施方案和声学所“一三五”战略布局与发展规划从国家、院、所三个层面进行了“一三五”规划任务安排与部署,综合所内研究部门和院内外单位等多方面优势力量,按照规划与部署积极争取项目,形成了“三突破五培育”项目群,多渠道落实经费约10.8亿元,并全力组织推进了“三突破五培育”项目群的实施,现已完成总体技术方案论证、关键技术攻关,多个项目已完成样机研制和重大实验验证与演示示范,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国家需求和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2012年底,声学所共有在职职工774人。其中科技人员684人、科技支撑人员178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63人。共有1人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4人(新增1人)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人(新增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声学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声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3个专业一级(或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电子与通信工程、地质工程等2个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点。并设有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408人(其中硕士生211人、博士生197人)、在站博士后26人。

2012年,声学所共有在研项目723项(包括新增项目212项)。其中,承担(或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13项(新增3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39项(新增14项);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16项(新增5项),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任务)22项(新增7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课题(任务)3项(新增3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1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51项(新增8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2项(新增8项);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3项(新增3项),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4项、重要方向项目21项(新增1项)、重点部署项目5项(新增5项)、院装备研制项目8项(新增2项);承担院地合作(含企事业单位横向委托)项目161项(新增84项)。

声学所是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实验1”号科学考察船的法人单位,该科考船在2012年度完成了8个科学考察航次任务,在航189天,安全航行23330海里。

2012年,声学所扎实推进“一三五”战略布局,在“强基固本”工作主题引领下,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重要进展,完成多项重大、重点项目研制任务并取得有显示度的成果。声学所自主完成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核心装备声学系统的研制与改进,在技术上和工程实现上取得重大突破,使其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7000米级海上试验,创造国际同类作业型载人深潜器最大下潜深度新纪录做出了突出贡献。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中的“新一代业务运行管控协同支撑环境的开发”项目完成验收,该项目突破了三网融合业务及其对支撑环境共性需求等关键技术难点,并在国家试验床上建立了北京、上海两个互为灾备的运行管控中心和分布于全国各地的21个服务运行节点,完成了上海、东莞、海口三个流式服务节点的应用示范。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中的“新一代广播电视服务系统”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系统研发和海口、上海、东莞三地的跨域示范运行,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体系与规范。此外,声学所还在科研生产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圆满完成了某重大产品的年度批生产任务;合成孔径声纳成功应用于沉船遗骸探测成像;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面向感知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全面开展;多功能型复合吸声材料为高铁建设提供了创新性技术手段;深部钻测多极阵列声波成像测井仪突破多项核心技术并研发成功;健康康复技术及系列设备得到广泛应用;球形阵与多模式平面阵声相仪研制成功,基于海云环境的人机语音交互系统构建完成并投入试运行;新型宽带移动IP承载网智能节点设备在中国移动试验网得到试用等。

2012年,声学所科研成果产出大幅增长,共计发表论文674篇,其中被SCI、EI收录220篇。出版专著1部,编著6部,译著1部。申请专利268件,其中发明专利245件;获得专利授权184件,其中发明专利157件。申请计算机软件登记71项,获软件著作权69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授权2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3项。

2012年,声学所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国家大型企业的联合与合作,通过实施产业化项目、组建新企业、建立公共平台、共建工程中心和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加快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新建各类共建机构4个,新增转移转化项目45项,转移转化经费5330万元。声学所与中国有限电视网络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海南建立广播电视网创新成果示范验证区域,为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青岛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开工建设。

2012年,声学所出访58批274人次,参加国际会议36批218人次,接待来访外宾70人次,成功举办“第三届国际海洋声学会议”、“中日无损检测技术研讨会”和“2012香港国际声学大会”等国际学术会议,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瑞典、日本、韩国、瑞士、阿曼、俄罗斯、乌克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截至2012年,声学所共有公司15家,其中研究所直接投资公司9家,声学所管理公司投资6家。从事研发、生产的人员约350人,主要从事声表面波器件、电子声学、多媒体网络终端和多媒体通讯、语音识别、海洋探测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和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持有股权的股东权益较上一年度增加2%左右。

声学所是中国声学学会、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声学计量测试站、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物理分会等学术机构或组织的挂靠单位。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有《声学学报》(中、英文版)、《应用声学》、《网络新媒体技术》、《声学技术》、《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和《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等。

专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