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院 >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院简介 考研调剂 | 研招资讯 | 考研真题 | 考研流程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院简介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原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1950年1月,中国科学院将气象、地磁和地震等部分科研机构合并组建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66年1月,根据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决定将气象研究室从地球物理研究所分出,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所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研究气象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目前已发展成为涵盖大气科学领域各分支学科的大气科学综合研究机构。

大气所主要研究大气中各种运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研究在青藏高原、热带太平洋和我国复杂陆面作用下东亚天气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机理、预测理论及其探测方法,以建立“东亚气候系统”和“季风环境系统”理论体系及遥感观测体系,发展新的探测和试验手段,为天气、气候和环境的监测、预测和控制提供理论和方法。

大气所现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4个所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院重点实验室包括: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所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包括: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季风系统研究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大气分中心。另外还设有信息科学中心,在河北香河、兴隆和吉林通榆设有野外综合观测站。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挂靠在大气所。目前,大气所拥有SGIF4000超级计算机集群服务器系统、一座用于研究城市大气污染和大气边界层物理的高325米的气象观测铁塔以及边界层遥感探测系统和中层大气探测系统等设备。

2013年,大气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中科院“创新2020”跨越发展体系总体部署,以提高科技产出质量和贡献为中心,深入实施研究所“一三五”规划,大力弘扬“创新、协作、进步”的IAP精神,圆满完成“一三五”国际诊断评估工作,研究所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2013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又有新进展,全年共争取各类科研项目经费达2.97亿,其中,新增主持973项目3项,973项目课题3项,863项目课题1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1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3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1项),行业专项3项,横向合作任务23项。科研工作取得新成果,“青藏高原动力和热力强迫对亚洲夏季风爆发和气候形成的影响”项目荣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获奖人为吴国雄院士)。发表科技论文686篇,其中SCI(E)收录论文441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稳步增加。出版专著7部。获专利授权3项,登记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10项。

2013年,我所各类人才获得荣誉和嘉奖。王会军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并被挪威环境和遥感中心授予TheNansenPolarBearAward;朱江研究员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王自发研究员入选“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范可研究员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郑飞副研究员入选“万人计划”第一批青年拔尖人才;郑循华研究员获埃文?薛定谔奖;丁瑞强副研究员获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屈侠博士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原韦华博士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此外新引进“百人计划”3人。

成功举办17个国际会议,与国外机构新签署合作协议4个,国际合作项目执行顺利。以ICCES为依托单位的TWAS优秀中心正式成立,成为首批启动的CAS-TWAS优秀中心之一。首次与南京大学联合招收博士生10人,拓展了联合培养渠道。北京市重点学科项目继续得到支持;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经过几年的建设,基本形成了集仪器设备运行维护、方法开发和技术服务与应用于一体的公共支撑部门,为研究所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LACS成功获批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大气所是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太平洋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委员会、大气环境学委员会、统计气象学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主办的刊物有:《大气科学》(中文版)、《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SCI收录)、《气候与环境研究》(中文版)、《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