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考研网 > 院校信息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研究生院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研究生院简介 考研调剂 | 研招资讯 | 考研真题 | 考研流程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研究生院简介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是国家海洋局直属的财政补助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负责我国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灾害预报和警报的发布及业务管理,为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管理、国防建设、海洋防灾减灾等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撑。中心组建于1965年,其前身为国家海洋局海洋水文气象预报总台,1983年更名为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1984年加挂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1985年以国家海洋预报台对外发布预报,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政府间协调组第25届大会确定由预报中心建设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同年,加挂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牌子。

预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为人民生产与生活、国家建设和防灾减灾等提供海洋环境预报服务,主要包括:海浪预报、风暴潮预报、海冰预报、海流预报、海温预报、海水盐度预报、海洋气象预报、海啸预报、厄尔尼诺和海洋气候分析预测、赤潮分析预测、海洋水质预测、海平面上升预测、海洋灾情调查与评估、海洋环境预报业务系统运行与管理、海洋环境预报警报发布、海洋环境预报标准规范制定、海洋环境预警报技术开发、专业培训与咨询服务。除此之外还拟定全国海洋环境预报业务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对全国海洋环境预报工作实施业务指导和协调;负责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业务系统建设与运行管理,拟订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负责业务化海洋观测实时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分发;负责制作和发布海洋环境、海洋灾害的预报预警及分析和预测产品,为公共和应急管理提供相关服务及技术支持;组织全国海洋预报、灾害预测会商及远程视频会商系统建设,开展重大海洋灾害的调查、评估,编制《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开展海洋预报、海气相互作用、海洋应对气候变化、海洋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负责科考航线预报保障,开展极地、大洋海洋水文、气象的观测、预报及研究工作;开展专题海洋环境预报系统建设和服务,开展专项海洋环境、海洋气象预报及环境评价和技术服务;开展海洋环境预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承办国家海洋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中心组织架构共分为管理服务、业务科研和服务保障三大体系。其中管理服务体系编制45人,包括7个机关职能处室,分别是: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业务科技处、技术服务处、离退休办公室;业务科研体系编制275人,包括10个业务处室,分别是:海洋灾害预警报室、海洋环境预报室、海洋气象预报室、极地环境研究预报室、海洋气候预测室、数值预报室、网络与计算机部、信息系统室、公共产品服务部、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服务保障体系编制38人,包括1个部门,为服务中心。

预报中心拥有一支业务素质高、技术力量强的海洋预报科研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正高24名,副高54名,博士53人(人数比2008年增加近4倍),硕士100人,本科74人,硕士以上学历占52%。目前中心现职中层干部46名,45岁以下比例近50%,35岁以下职工共158人,占中心在岗职工的53%,青年人在中心各项工作中已成为重要力量。中心同时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物理海洋和气象学硕士生学位点,目前又与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达成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在这两所大学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2010年,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在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同年,中心得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有在站博士后4名。2012年,中心级重点实验室“海洋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重点实验室”揭牌成立。

在国家海洋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心在海洋预警报支撑能力建设上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建成了全国海洋预警报视频会商主会场,实现了与地方海洋预报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专项实施以及不断扩容,高性能计算机峰值计算能力达到40T。建设了高清影视制作系统,产品制作发布能力显著提高。海洋数据通讯系统不断完善,建立了数据收集处理及预报制作的业务专网,数据管理应用效率及安全性大幅提升。建设了海洋预报业务监控管理平台,实现了对业务系统运行的可视化集成监控。建设了海况监控系统,实现了对海洋站附近海域海况的实时显示。同时,完成了业务值班室的改造,形成了具有现代化高水平的预警报业务值班平台。预警报产品发布渠道涵盖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彩信、传真、卫星(VSAT)及地面专线等,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中央人民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主流广播电视媒体开设有专门的海洋预报栏目,还在互联网新媒体如新浪微博、微信等平台开通了海洋预报官方频道。

通过48年的发展,预报中心具有国家级专项海洋环境预报服务甲级资质,已经成为我国专门从事海洋环境和海洋灾害预报警报、科学研究和咨询服务的权威机构,同时承担海洋环境评价、海洋工程计算、大气和海洋边界层探测与评价等多种技术服务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